第一節 自然人

第12條

  滿二十歲為成年。(1929年05月23日訂定)

  滿十八歲為成年。(2021年01月13日修正)(2023年1月1日施行)

立法理由

  查民律草案第十條理由謂自然人達於一定之年齡,則智識發達,可熟權利害,而為法律行為。然智識程度如何,若以之為事實問題,聽審判官臨時酌定,則遇有爭訟,須調查當事人之智識程度,始得定之,既屬困難,又慮訴訟遲延,本法採多數立法例,及舊有習慣,認定滿二十歲為成年,此本條所由設也。 (1929年05月23日訂定)

  原有關成年年齡之規定乃於十八年間制定並施行,迄今已施行約九十一年,鑑於現今社會網路科技發達、大眾傳播媒體普及、資訊大量流通,青年之身心發展及建構自我意識之能力已不同以往,本條對於成年之定義,似已不符合社會當今現況;又世界多數國家就成年多定為十八歲,與我國鄰近之日本亦於二○一八年將成年年齡自二十歲下修為十八歲;另現行法制上,有關應負刑事責任及行政罰責任之完全責任年齡,亦均規定為十八歲(刑法第十八條、行政罰法第九條),與民法成年年齡有異,使外界產生權責不相符之感,是為符合當今社會青年身心發展現況,保障其權益,並與國際接軌,爰將成年年齡修正為十八歲。(2021年01月13日修正)

第13條

  未滿七歲之未成年人,無行為能力。

  滿七歲以上之未成年人,有限制行為能力。

  未成年人已結婚者,有行為能力。(1929年05月23日訂定)

  未滿七歲之未成年人,無行為能力。

  滿七歲以上之未成年人,有限制行為能力。(2021年01月13日修正)(2023年1月1日施行)

立法理由

  查民律草案第十二條理由謂無意思能力者,亦無行為能力,固屬當然之事。未滿七歲之幼者,雖不得謂為全無意思能力,然確有意思能力與否,實際上頗不易證明,故本條規定七歲未滿之幼者為無能力人,以防無益之爭論。

  謹按第二項所以有限制行為能力之規定者,蓋因滿七歲以上之未成年人,雖不能謂為全無意思能力,然其智識究不若成年人之充足,若不加以限制,殊不足以保護其利益也。第三項所以定未成年,而已經結婚即有行為能力者,蓋因已結婚之人,已能獨立組織家庭,智識當已充足,故不應認為無行為能力也。(1929年05月23日訂定)

  一、第一項及第二項未修正。

  二、因應修正條文第十二條將成年年齡修正為十八歲,以及修正條文第九百八十條將男、女最低結婚年齡修正均為十八歲後,民法成年年齡與男、女最低結婚年齡一致,爰配合刪除第三項有關未成年人已結婚而取得行為能力之規定。(2021年01月13日修正)

释义

  无因管理,是无意定或法定之义务,以管理他人事务之意思而管理他人事务之行为。

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一条  

  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的人,有权请求受益人偿还由此支出的必要费用。

第九百七十九条  

  管理人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管理他人事务的,可以请求受益人偿还因管理事务而支出的必要费用;管理人因管理事务受到损失的,可以请求受益人给予适当补偿。

  管理事务不符合受益人真实意思的,管理人不享有前款规定的权利;但是,受益人的真实意思违反法律或者违背公序良俗的除外。

阅读全文 »

第一节 自然人

第8條

失蹤人失蹤滿十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之聲請,為死亡之宣告。

失蹤人為七十歲以上者,得於失蹤滿五年後,為死亡之宣告。

失蹤人為遭遇特別災難者,得於失蹤滿三年後,為死亡之宣告。(1929年5月23日訂定)

​ 失蹤人失蹤滿七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請,為死亡之宣告。

​ 失蹤人為八十歲以上者,得於失蹤滿三年後,為死亡之宣告。

​ 失蹤人為遭遇特別災難者,得於特別災難終了滿一年後,為死亡之宣告。(1982年1月04日修正)

立法理由

​ 謹按失蹤云者,離去其住所或居所,經過一定年限,生死不分明之謂也。死亡宣告者,謂由法院以裁判宣告,看做為死亡也。凡人財產上及親屬上之關係,於生死相關者甚大,故人之生死既不分明,則某人財產上及親屬上之關係,亦瀕於不確定之情形,非第有害利害關係人之利益,並害及公益,故對於生死不分明之人,經過一定期間,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之聲請,為死亡之宣告。此種死亡宣告制度,是又對於權利能力終於死亡之例外也。失蹤人得為死亡之宣告,其應經過若干年限,須視失蹤人之年齡或遭遇而有所區別,在普通人之失蹤,應自失蹤日起,經過十年,宣告死亡。若失蹤人之年齡,已滿七十歲者,應自失蹤日起,經過五年,即得為死亡之宣告。若其失蹤之原因,係遭遇特別災難,如水火兵疫之類,則自失蹤日起,經過三年,即得為死亡之宣告。於此有須注意者,即此種種年限,均須扣足計算,(參照本法第五章)而其失蹤日期之起算尤須自最後接到音信之日起算。否則其人既有音信,即不能謂之生死不明,亦即不能為死亡宣告之聲請也。 (1929年5月23日訂定)

​ 一 目前交通發達,通訊方便,原定失蹤期間,似嫌過長,宜將一般人、老年人及遭遇特別災難人三種失蹤期間,分別比例縮短為七年、三年、一年。又為顧及公益上需要,倘利害關係人不聲請為死亡宣告或無利害關係人時,宜許檢察官亦得聲請, 爰於本條第一項增訂之 ( 參考日本民法第三十條、德國失蹤法第十六條第二項第一款、韓國民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 ) 。
​ 二 因現代醫藥衛生之進步,國人壽命已普遍增長,即就臺灣而言,民國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間,男子平均壽長為四一.一歲,女子壽長為四五.七歲。至六十五年男子平均壽長六八.九歲,女子為七三.七二歲 (臺灣省政府統計資料) ,足見在此四十年間,男女平均壽命已增加長二十六歲以上,故老年人之失蹤年齡似應相對提高,爰將本條第二項失蹤七十歲以上者改為八十歲以上,並將七十歲以上至未滿八十歲者列入一般失蹤人範圍。
​ 三 失蹤人遭遇特別災難者,將原規定得於失蹤滿三年後,改為得於特別災難終滿一年後,為死亡宣告,較為合理 (參考德國失蹤法第四條第一項) 。 (1982年1月04日修正)

第9條

​ 受死亡宣告者,以判決內所確定死亡之時,推定其為死亡。 前項死亡之時,應為前條各項所定期間最後日終止之時。但有反證者,不在此限。

立法理由

​ 謹按受死亡之宣告者,以判決內所確定死亡之時日,即推定其為業已死亡。即從是時起,失蹤人所有財產上及親屬上之法律關係,視與死亡者同,否則失蹤人之法律關係,仍不確定也。然前條各項所定期間最後日終止之時,以無反證者為限,即為推定其死亡之時。

第10條

失蹤人失蹤後,未受死亡宣告前,其財產之管理,依非訟事件法之規定。(1929年5月23日訂定)

​ 失蹤人失蹤後,未受死亡宣告前,其財產之管理,除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外,依家事事件法之規定。(2015年06 月 10 日修正)

立法理由

​ 謹按失蹤人之生死及遇危難,可推為死亡人之生死不明時,必須經過第八條所定之年限,方得宣告死亡。則在年限未滿,未受死亡宣告時,失蹤人所有之財產,不能不設定管理方法。本條規定此種財產管理之方法,準依非訟事件法之規定,蓋為維持公益計也。(1929年5月23日訂定)

​ 一百零一年一月十一日公布,自一百零一年六月一日施行之家事事件法第四編第八章,就失蹤人財產管理事件已有整體規範,且非訟事件法有關失蹤人財產管理之規定(第一百零八條至第一百二十條),已於一百零二年五月八日配合刪除,現行非訟事件法已無失蹤人財產管理之規定,爰將原條文修正為除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外,依家事事件法。(2015年06 月 10 日修正)

第11條

​ 二人以上同時遇難,不能證明其死亡之先後時,推定其為同時死亡。

立法理由

​ 謹按特別災難之發生,如臨於戰地、船舶沈沒、或其他遭遇可為死亡原因之危難,而有二人以上同時失蹤者,則其死亡之孰先孰後,應依其證明者而定。若不能證明其先後時,則推定其為同時死亡。蓋二人既係同時遇難,復不能別有證明,自應推定其為同時死亡。故設本條以明其旨。

References

  公發布日:1929年05月23日。

第二章 人

####第一节 自然人

第 6 條

  人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

立法理由

  謹按自然人之權利能力,關係重要,在民法草案僅規定以出生為始,未及其終,蓋以終於死亡,為當然之事,故未特設規定。本法以自然人自出生以迄死亡,皆為權利能力之存續期間,故並規定其始期及終期。

第 7 條

  胎兒以將來非死產者為限,關於其個人利益之保護,視為既已出生。

立法理由

  謹按依前條之原則,自然人必須出生,方有權利能力,而本條則未出生者,亦得為權利之主體,即對於在胎內之兒女,以日後非死產者為條件,使得為出生前所成立之權利主體,例如本於不法行為而生之損害賠償請求權是。蓋本條為前條之例外規定,所以保護個人出生前之利益也。

References

  公發布日:1929年05月23日。

释义

法定代表人,是指依法律或法人章程约定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自然人。法定代表人在代表期间内一切以法人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除法律行为外,还包括事实行为及侵权行为等),都是法人的行为,其法律后果均由法人承受。

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十一条

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负责人,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

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权力机构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第六十二条

法定代表人因执行职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承担民事责任后,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可以向由过错的法定代表人追偿。

立法例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 26 Vorstand und Vertretung[董事会和代表]

(1) Der Verein muss einen Vorstand haben. Der Vorstand vertritt den Verein gerichtlich und außergerichtlich; er hat die Stellung eines gesetzlichen Vertreters. Der Umfang der Vertretungsmacht kann durch die Satzung mit Wirkung gegen Dritte beschränkt werden.[社团必须有董事会。董事会在裁判和裁判外代表社团;董事会具有法定代表人的地位。代表权的范围,可以以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的章程加以限制。]

(2) Besteht der Vorstand aus mehreren Personen, so wird der Verein durch die Mehrheit der Vorstandsmitglieder vertreten. Ist eine Willenserklärung gegenüber einem Verein abzugeben, so genügt die Abgabe gegenüber einem Mitglied des Vorstands.[董事会由二人以上组成的,社团由董事会成员的多数代表。某一意思表示须以社团为相对人而作出的,向董事会成员之一作出即已足够。]

阅读全文 »

第一章 法例

第3條

依法律之規定,有使用文字之必要者,得不由本人自寫,但必須親自簽名。

如有用印章代簽名者,其蓋章與簽名生同等之效力。

如以指印、十字或其他符號代簽名者,在文件上,經二人簽名證明,亦與簽名生同等之效力。

立法理由

謹按文字者,所以證明法律行為之成立,或權利義務之存在也。依法律之規定,有使用文字之必要者,即法律上規定某種法律行為,須以訂立書面為必要也。此種書面,原則上應由本人自寫,方符法定程式,然我國教育尚未並及,不能自為文字之人殊居多數,故其例外,自寫,而許其使他人代寫。但為慎重計,在他人代寫之後,仍為由本人親自簽名耳。第一項所謂簽名,即自己書寫姓名之謂,經自己書寫姓名,即不蓋章,亦能發生效力,若由他人代寫,於其姓名下加蓋印章,以代簽名,其效力亦與自己簽名無異。第二項所謂代簽名者,或用指印,或用十字,或用其他符號,均無不可。惟此種方法不似親自簽名之正確故必須經二簽名證明,始與親自簽名生同等之效力。

第4條

關於一定之數量,同時以文字及號碼表示者,其文字與號碼有不符合時,如法院不能決定何者為當事人之原意,應以文字為準。

立法理由

謹按關於一定數量之記載,如同時以文字及號碼各別表示,而其表示之數量,彼此有不符合時,究應以文字所表示之數量為準乎,抑應以號碼所表示之數量為準乎,此於權利之得喪及其範圍,至有關係,若不明定標準,勢必易滋疑問,故設本條規定。法院遇有此種情形時,應推求當事人之原意定之,其不能決定何者為當事人之原意者,則以文字所表示之數量為準。所以免事實之糾紛,而期適用之便利也。

第5條

關於一定之數量,以文字或號碼為數次之表示者,其表示有不符合時,如 法院不能決定何者為當事人之原意,應以最低額為準。

立法理由

謹按前條指文字與號碼同時各別表示而言,本條指文字及號碼數次各別表示而言。凡以文字及號碼各為數次之表示,而其所表示之數量,彼此有不符合時,則不問其為文字與文字不符合,或號碼與號碼不符合,或文字與號碼不符合,均應以當事人之原意定之。法院不能決定何者為當事人之原意者,則比較其所表示之各種數量,而以其中最低額為準,其理由蓋與前條相同也。

References

[1] 公發布日:1929年05月23日。

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法例

第1條

  民事,法律所未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

立法理由:

  查民律草案第一條理由謂凡關於民事,應先依法律所規定,法律未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則依法理判斷之。法理者,乃推定社交上必應之處置,例如事親以孝及一切當然應遵守者皆是。法律中必規定其先後關係者,以凡屬民事,審判官不得藉口於法律無明文,將法律關係之爭議,拒絕不為判斷,故設本條以為補充民法之助。 

第 2 條

  民事所適用之習慣,以不背於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為限。

立法理由

  謹按我國幅員廖廓,禮尚殊俗,南朔東西,自為風氣,雖各地習慣之不同,而其適用習慣之範圍,要以不背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為限,庶幾存誠去偽,阜物通財,流弊悉除,功效斯著。此本條所由設也。

释义

法人,是指有民事主体资格的团体。法人之权利能力,始于设立完成时,终于清算结束时。

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十七条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阅读全文 »

释义

过错能力,又称侵权行为能力、责任能力,是指自然人对其侵权行为应否承担责任之能力。一般而言,过错能力与行为能力相对应,即完全行为能力人有完全过错能力、无行为能力人无过错能力、限制行为能力人依其理解、判断力而有相应的过错能力。

违约能力,是指债务人对其违约行为应否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之能力;违约能力之判断准用过错能力。

规范

 第一千一百九十条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行为暂时没有意识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损害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没有过错的,根据行为人的经济状况对受害人适当补偿。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因醉酒、滥用麻醉药品或者精神药品对自己的行为暂时没有意识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阅读全文 »

释义

行为能力,即有效实施法律行为之能力,其可分为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及无行为能力。自然人行为能力之判断有赖于理性,即理解与判断之能力,而理解与判断依精神状态及年龄断定。

规范

第十七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

第十八条  

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九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条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一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二十二条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三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立法例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 2 Eintritt der Volljährigkeit[达到成年年龄]

Die Volljährigkeit tritt mit der Vollendung des 18. Lebensjahres ein.[满18岁即为达到成年年龄。]

§ 104 Geschäftsunfähigkeit[无行为能力]

Geschäftsunfähig ist:[无行为能力是]

1.wer nicht das siebente Lebensjahr vollendet hat,[未满7岁的人,]

2.wer sich in einem die freie Willensbestimmung ausschließenden Zustand krankhafter Störung der Geistestätigkeit befindet, sofern nicht der Zustand seiner Natur nach ein vorübergehender ist.[处于不能自由决定意志的精神错乱状态的人,但以该状态按其性质来说不是暂时的状态为限。]

§ 106 Beschränkte Geschäftsfähigkeit Minderjähriger[未成年人的限制行为能力]

Ein Minderjähriger, der das siebente Lebensjahr vollendet hat, ist nach Maßgabe der §§ 107 bis 113 in der Geschäftsfähigkeit beschränkt.[已满7岁的未成年人依第107条至第113条为限制行为能力人。]

Swiss Civil Code

II. Capacity to act「行为能力」

1.Nature「本质」

Art. 12

A person who has capacity to act has the capacity to creat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hrough his actions.「民事行为能力人,有依其行为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能力。」

2.Requirements「(行为能力的)条件」

a. In general「一般条件」

Art. 13

A person who is of age and is capable of judgement has the capacity to act.「成年且具有判断能力之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b. Majority「成年」

Art. 14

A person is of age if he or she has reached the age of 18.「满18岁的人为成年人。」

c.「废止」

Art. 15「废止」

d. Capacity of judgement「判断能力」

Art. 16

A person is capable of judgement within the meaning of the law if he or she does not lack the capacity to act rationally by virtue of being under age or because of a mental disability, mental disorder, intoxication or similar circumstances.「凡是没有因年幼、智力障碍、精神缺陷、醉酒或其他类型情形而丧失理性行事能力的人,都具有本法所指的判断能力。」

III. Incapacity「无行为能力」

1.In general

Art. 17

A person does not have the capacity to act if he or she is incapable of judgement or is under age or is subject to a general deputyship.「无判断能力之人、未年成人、受禁止监护之人,是无行为能力人。」

2.Lack of capacity of judgement「无判断能力」

A person who is incapable of judgement cannot create legal effect by his or her actions, unless the law provides otherwise.「无判断能力之人,其实施的法律行为无效,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3.Persons capable of judgement but lacking the capacity to act.「有判断能力,但为限制行为能力」

a. Principle

Art. 19

¹Persons who are capable of judgement but lack the capacity to act may only enter into obligations or give up rights with the consent of their legal representative.[有判断能力但为限制行为能力之人,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可以放弃权利或承担义务。]

²Without such consent, they may only accept advantages that are free of charge or carry out minor everyday transactions.「他们无偿取得利益或进行日常生活交易时,无须取得法定代理人同意。」

³They are liable in damages for unpermitted acts.「他们应对其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日本民法

第四条(成年) 

年齢二十歳をもって、成年とする。「年满二十岁^1为成年。」

第五条 (未成年者の法律行為)「未成年人的法律行为」

未成年者が法律行為をするには、その法定代理人の同意を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ただし、単に権利を得、又は義務を免れる法律行為については、この限りでない。[未年人作出法律行为之时,应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但单纯取得权利或免除义务的法律行为,不在此限。]

2前項の規定に反する法律行為は、取り消すことができる。「违反前款之规定的法律行为,可以撤销。」

3第一項の規定にかかわらず、法定代理人が目的を定めて処分を許した財産は、その目的の範囲内において、未成年者が自由に処分することができる。目的を定めないで処分を許した財産を処分するときも、同様とする。

第六条(未成年者の営業の許可) 

一種又は数種の営業を許された未成年者は、その営業に関しては、成年者と同一の行為能力を有する。

2前項の場合において、未成年者がその営業に堪えることができない事由があるときは、その法定代理人は、第四編(親族)の規定に従い、その許可を取り消し、又はこれを制限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第八条(成年被後見人及び成年後見人)

後見開始の審判を受けた者は、成年被後見人とし、これに成年後見人を付する。

第九条(成年被後見人の法律行為)

成年被後見人の法律行為は、取り消すことができる。ただし、日用品の購入その他日常生活に関する行為については、この限りでない。

第十三条(保佐人の同意を要する行為等)

被保佐人が次に掲げる行為をするには、その保佐人の同意を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ただし、第九条ただし書に規定する行為については、この限りでない。

一 元本を領収し、又は利用すること。

二 借財又は保証をすること。

三 不動産その他重要な財産に関する権利の得喪を目的とする行為をすること。

四 訴訟行為をすること。

五 贈与、和解又は仲裁合意(仲裁法(平成十五年法律第百三十八号)第二条第一項に規定する仲裁合意をいう。)をすること。

六 相続の承認若しくは放棄又は遺産の分割をすること。

七 贈与の申込みを拒絶し、遺贈を放棄し、負担付贈与の申込みを承諾し、又は負担付遺贈を承認すること。

八 新築、改築、増築又は大修繕をすること。

九 第六百二条に定める期間を超える賃貸借をすること。

十 前各号に掲げる行為を制限行為能力者(未成年者、成年被後見人、被保佐人及び第十七条第一項の審判を受けた被補助人をいう。以下同じ。)の法定代理人としてすること。

2家庭裁判所は、第十一条本文に規定する者又は保佐人若しくは保佐監督人の請求により、被保佐人が前項各号に掲げる行為以外の行為をする場合であってもその保佐人の同意を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旨の審判を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ただし、第九条ただし書に規定する行為については、この限りでない。

3保佐人の同意を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行為について、保佐人が被保佐人の利益を害するおそれがないにもかかわらず同意をしないときは、家庭裁判所は、被保佐人の請求により、保佐人の同意に代わる許可を与えることができる。

4保佐人の同意を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行為であって、その同意又はこれに代わる許可を得ないでしたものは、取り消すことができる。

第十七条 (補助人の同意を要する旨の審判等)

家庭裁判所は、第十五条第一項本文に規定する者又は補助人若しくは補助監督人の請求により、被補助人が特定の法律行為をするにはその補助人の同意を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旨の審判を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ただし、その審判によりその同意を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ものとすることができる行為は、第十三条第一項に規定する行為の一部に限る。

2本人以外の者の請求により前項の審判をするには、本人の同意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3補助人の同意を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行為について、補助人が被補助人の利益を害するおそれがないにもかかわらず同意をしないときは、家庭裁判所は、被補助人の請求により、補助人の同意に代わる許可を与えることができる。

4補助人の同意を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行為であって、その同意又はこれに代わる許可を得ないでしたものは、取り消すことができる。

第二十一条(制限行為能力者の詐術)

制限行為能力者が行為能力者であることを信じさせるため詐術を用いたときは、その行為を取り消すことができない。

台湾地区民法

第 12 條

滿十八歲為成年。

第 13 條

未滿七歲之未成年人,無行為能力。

滿七歲以上之未成年人,有限制行為能力。

第 14 條

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輔助人、意定監護受任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

受監護之原因消滅時,法院應依前項聲請權人之聲請,撤銷其宣告。法院對於監護之聲請,認為未達第一項之程度者,得依第十五條之一第一
項規定,為輔助之宣告。

受監護之原因消滅,而仍有輔助之必要者,法院得依第十五條之一第一項
規定,變更為輔助之宣告。

第 15 條

受監護宣告之人,無行為能力。

第 15-1 條

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其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辨識其意思表示效果之能力,顯有不足者,法院得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聲請,為輔助之宣告。

受輔助之原因消滅時,法院應依前項聲請權人之聲請,撤銷其宣告。受輔助宣告之人有受監護之必要者,法院得依第十四條第一項規定,變更為監護之宣告。

第 15-2 條

受輔助宣告之人為下列行為時,應經輔助人同意。但純獲法律上利益,或依其年齡及身分、日常生活所必需者,不在此限:

一、為獨資、合夥營業或為法人之負責人。

二、為消費借貸、消費寄託、保證、贈與或信託。

三、為訴訟行為。

四、為和解、調解、調處或簽訂仲裁契約。

五、為不動產、船舶、航空器、汽車或其他重要財產之處分、設定負擔、 買賣、租賃或借貸。

六、為遺產分割、遺贈、拋棄繼承權或其他相關權利。

七、法院依前條聲請權人或輔助人之聲請,所指定之其他行為。

第七十八條至第八十三條規定,於未依前項規定得輔助人同意之情形,準
用之。

第八十五條規定,於輔助人同意受輔助宣告之人為第一項第一款行為時,
準用之。

第一項所列應經同意之行為,無損害受輔助宣告之人利益之虞,而輔助人
仍不為同意時,受輔助宣告之人得逕行聲請法院許可後為之。

澳门民法典

第六節 無行為能力

第一分節 未成年人之法律地位

第一百一十一條(未成年人)

未滿十八歲者為未成年人。

第一百一十二條(未成年人之無行為能力)

未成年人無行為能力,但另有規定者除外。

第一百一十六條(未成年人無行為能力之例外情況)

一、除法律規定之其他行為外,下列行為亦例外有效:

a) 十六歲以上之未成年人對因其工作而取得之財產所作之管理或處分行為;

b) 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作之屬其自然能力所及,且僅涉及小額支出或財產處分之法律行為;

c) 未成年人所作、與其獲法定代理人許可從事之職業、工藝或工作有關之法律行為,或在從事該職業、工藝或工作時所作之法律行為。

二、對於因與未成年人之職業、工藝或工作有關之行為而生之責任,以及因在從事該職業、工藝或工作時所作之行為而生之責任,僅以未成年人可自由處分之財產承擔。

第一百一十七條(未成年人無行為能力之終止)

未成年人之無行為能力於其成年或親權解除時終止,但法律另有限制者除外。

第二分節 成年及解除親權

第一百一十八條(成年之效果)

年滿十八歲者取得完全行為能力,從而具備處理其人身事務及處分其財產之資格。

第一百二十條(解除親權)

未成年人結婚,親權即予解除。

第一百二十一條(解除親權之效果)

解除親權賦予未成年人完全行為能力,從而有資格如成年人般處理其人身事務及自由處分其財產,但屬第一千五百二十一條所規定者除外。

第三分節 禁治產

第一百二十二條(受禁治產約束之人)

一、因精神失常、聾啞或失明而顯示無能力處理本人人身及財產事務之人,得被宣告為禁治產人。

二、禁治產制度適用於成年人或親權已解除之人;然而,對於親權未解除之未成年人,為着禁治產之效果可自未成年人成年之日起產生,得在其成年前一年內請求並宣告禁治產。

第一百二十三條(禁治產人之能力及禁治產之制度)

禁治產人等同未成年人,關於因未成年而無行為能力之規定,以及訂定親權之彌補方法之規定,經作出必要配合後,適用於禁治產人,但不妨礙以下各條規定之適用。

第四分節 準禁治產

第一百三十五條(受準禁治產約束之人)

對於長期性精神失常、聾啞或失明,但尚未嚴重至須宣告為禁治產人之人,或因慣性揮霍、濫用酒精飲料或麻醉品而顯示無能力適當處理其財產之人,均得被宣告為準禁治產人。

第一百三十六條(準禁治產之彌補)

一、準禁治產人由保佐人輔助;凡屬生前之財產處分行為,以及屬因應個別情況而被詳細列明於判決書上之一切行為,均須經保佐人許可,方得為之。

二、保佐人之許可,得以法院之許可取代。

释义

死亡,即自然人生命终结或者被宣告死亡。自然人死亡的,其权利能力消灭,与其相关的法律关系应清算,但是被宣告死亡的,自然人不当然丧失权利能力。

死亡宣告,即自然人生死不明达法定期间后,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宣告该自然人已死亡的法律制度。

阅读全文 »

释义

权利能力,是指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主体资格;自然人之行为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但是,胎儿出生前,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权利能力。自然人之行为能力,不得抛弃、限制。

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十三条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第十四条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阅读全文 »

释义

消费物,是指一经使用即为消灭,不能再用于同一目的物,如柴米油盐、苹果等食品,金钱亦为消费物;反之,则为非消费物,如电脑、冰箱等。

代替物,是指可以用同一种类、品质、数量而替代的物,如梨子等;若依一般交易观念,不能以同一种类、品质、数量替代的物,则为不可替代物。

消费物、代替物,系消费寄托、消费借贷之标的物,代替物亦对合同的履行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民法典中未设有消费寄托、消费借贷契约。

阅读全文 »

释义

物之重要成分,是指不经损毁或变更其性质而不能分离的物之部分,如车之油漆、房屋之墙体;凡不属于物之重要成分的,均为物之非重要成分。物之重要成分不可独立作为物权客体。

立法例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1

§ 93 Wesentliche Bestandteile einer Sache[物的重要成分]

Bestandteile einer Sache, die voneinander nicht getrennt werden können, ohne dass der eine oder der andere zerstört oder in seinem Wesen verändert wird (wesentliche Bestandteile), können nicht Gegenstand besonderer Rechte sein.[某物的不止一个部分,不毁坏或在本质上改变其中一个或另一个成分就不能被相互分离的(重要成分),不得为特别权利的客体。]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