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法典》第35条、第36条 | 立法理由

第35條

  法人之財產,不能清償債務時,董事應即向法院聲請破產。

  不為前項聲請,致法人之債權人受損害時,其有過失之董事,應負賠償之責任。(1929年05月23日訂定)

  法人之財產不能清償債務時,董事應即向法院聲請破產。

  不為前項聲請,致法人之債權人受損害時,有過失之董事,應負賠償責任,其有二人以上時,應連帶負責。(1982年01月04日修正)

立法理由

  查民律草案第一百十五條理由謂社團法人既無資力,若任其存在,實有害於公益,此時董事會即須聲請破產,使之解散。至法人破產之要件,依破產法之規定。

  謹按法人之財產不能清償債務之情形,惟董事知之,則聲請破產之責,自應屬之董事。若董事因過失而不為聲請,致債權人受有損害時,其有過失之董事,當然負賠償責任也。 (1929年05月23日訂定)

  一 第一項不修正o

  二 本條董事有二人以上時,應否負連帶賠償責任,宣以明文規定,爰予增列。(1982年01月04日修正)

第36條

   法人之目的或其行為,有違反法律、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法院得因主管官署、檢察官或利害關係人之請求,宣告解散。 (1929年05月23日訂定)

  法人之目的或其行為,有違反法律、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法院得因主管機關、檢察官或利害關係人之請求,宣告解散。(1982年01月04日修正)

立法理由

  謹按法人之目的事業,有違反法律或違反公共秩序、善良風俗者,法院得將法人解散。法人為達其目的事業之行為,有違反法律或違反公共秩序、善良風俗者,法院亦得將法人解散。惟法院之解散法人,必須基於主管官署、檢察官、利害關係人之請求,始得宣告解散,其未經請求者,法院固不得依職權解散之,即除主管官署、檢察官、利害關係人外,他人亦均不得為解散法人之請求也。 (1929年05月23日訂定)

  本條將「官署」改為「機關」之理由,同第三十條修正說明之一。 (1982年01月04日修正)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Thank you for your reading-------

本文标题:台湾《民法典》第35条、第36条 | 立法理由

文章作者:Socratic"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8日 - 20:11:15

最后更新:2021年03月28日 - 21:35:02

原始链接:https://www.fadianpingzhu.com/eef5d3a3/

许可协议: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作者。